7月24日的北京,气温高达35℃,烈日烘烤下的柏油马路泛起层层扭曲的热浪。“汾清天下·誉满京华”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全国行首站启动仪式议程也同样火热。偌大的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汾清天下·誉满京华”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全国行首站启动仪式议程现场宁小刚与这些喧闹擦肩而过,用嘹亮的声音招呼着我,一同迈进属于他的圣殿。艺术馆的墙体是土夯墙,罩起了他的童年回忆。跟着宁小刚行走其中,发现葡萄酒厂的库房改成了发布厅;旧日的发酵罐变成了可以饮酒的小会客厅;坐在一个小凳上,打开水泥发酵池,仿佛能窥见以前的生产岁月。|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内的水泥发酵池
艺术馆中处处曲径通幽,正如同宁小刚本人带给我们的感受。他应山西省汾阳市政府的邀请,用3天的时间,拍了当地69位酿酒工人,这正是我来到北京拜访宁小刚的缘由。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两侧几十个3米高的展架上,绷满了69位酿酒工人的肖像照,他们分别是酿酒工、化验员、品酒师、培曲工、采购员、销售、库管……一个个本人的签名缀在肖像下面,像一枚色彩鲜明的印章,盖下了他们的一生话语。|他们的模样——汾阳酿酒产业工人肖像艺术展
69位酿酒工人,来自42个酒厂不同的岗位,包括了整个酿酒产业。在挑选拍摄对象时,宁小刚要求各个环节上的工人尽可能齐备,后来,由山西汾阳市委宣传部和汾阳酒协推荐出了这69位工人。一瓶酒从无到有的各个流程中,是由酿酒工人们传递着工序接力棒,融贯沧海桑田,汇成最后的一杯好酒。如果说工匠精神是一座不倾的大厦,工人就是维护这座大厦的基石。“当我们这个国家,把普通的工人都当成大人物了,未来就大有希望。因为,一线的工人创造了一切,劳动创造了一切。”宁小刚说。这些酿酒工人,在自己漫长的酒业生涯中,又短暂地增加了一层身份,成了宁小刚的模特。在宁小刚的眼中,他们这群人可能不善于表达、不苟言笑,但是一旦站在了工作岗位上,就像换了一个人。平时嬉皮笑脸、漫不经心的人,变为在工作中认真、投入的人。
特写是宁小刚擅长的摄影方式,而这位拍片子的快手,也同样善于等待。
模特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处于这样的镜头下,而宁小刚有自己的一套让他们放松的方法。
镜头对准酿酒工人的时候,他在镜头另一边跟他们聊家常。聊他们的父母和孩子,收入和工作,还有男朋友、女朋友——他耐心地撬开这些蚌最柔软的部分。
提到这些的时候,酿酒工人们马上就共情了,忘了自己在拍照。诉说的时候,他们不经意间露出笑容,特别淳朴、自然、真诚。|检验员杨二娟|品酒师孟耀明|化验员丛爱红|配置师郝持胜这些酿酒工人里,有的在拍摄之前就与宁小刚认识,拍摄的时候还帮他张罗,比如汾阳酒厂的孟耀明,帮忙组织厂内工人,即使这群人从来没拍过肖像特写,也没有一点阻力。
在这过程中,宁小刚最大的感触,用一个字描述就是“跑”。42家企业之间有些距离,拍完就要赶到下一个地方。就这样,他用3天时间拍完了69位酿酒工人。然后,这些照片就来到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以公益展的形式与民众见面。宁小刚笑着感慨,今年用照片逛王府井大街。去年,宁小刚应中国酒业协会的委托,用了18天时间,辗转35地,行程30000多公里,拍摄了40位中国酿酒大师,用作第三届中国酿酒大师平面和电影肖像展出。有极少数酿酒工人,在工作上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对酒和人生、自然关系的理解慢慢升华,久而久之,他们最终变成了酿酒大师。|茅台中国酿酒大师王莉|五粮液中国酿酒大师刘明|洋河中国酿酒大师周新虎<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他们立于企业荣耀和品牌辉煌的背后,却也同时,站在传承技艺和创造价值的前沿。在宁小刚的艺术馆中,有一幅白酒泰斗季克良的巨幅肖像。在茅台的一个活动上,宁小刚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刻适宜的光线条件——光照过来,就把季克良的影子投在了影壁上,他适时按下了快门。拍完之后,宁小刚觉得这幅照片随着时间的更迭更有味道:不管季克良还在不在茅台(工作),他的影响、他的影子永远都在茅台。这恰恰也代表了酿酒大师与中国酒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宁小刚觉得,这群人值得记录,酿酒大师艺术馆,也为装载这些人浩瀚的灵魂而开。讲起去年拍摄酿酒大师的这段经历,宁小刚有些哭笑不得。他6月15日上路,只有短短18天的时间。他跑了35个名酒企业,一路吃过不少“苦头”。去有些企业拍摄很顺利,比如像茅台、郎酒、习酒、泸州老窖,这些地方白酒企业比较集中。去绍兴,都是黄酒企业,厂与厂之间十几分钟路程,一下就拍完了。而去有些企业,比如山东、河南、江西、湖北,企业都很分散,还要见缝插针。往往是坐6个小时的车,拍20分钟,然后又得马上去下个地方。在那段出行并不顺利的时间里,宁小刚还得了解各地的管控政策。拍华润雪花的中国酿酒大师刘月琴时,时间已经约好了,但是刘月琴和当地防疫部门一沟通,“不能进工厂。”无奈之下,刘月琴只能到北京,和宁小刚俩人找了个烧烤店,在店里面拍了。在山东景芝酒厂拍中国酿酒大师赵德义的时候,快到酒厂了,赵德义跟宁小刚说,你不能到酒厂,“你过来,可能你也走不了。”赵德义开着车把宁小刚拉到另外的地方去拍,拍完了以后,宁小刚的车要到下一站,刚刚出收费站,收费站就关闭了。在郎酒庄园停留期间,他给自己也拍了照片。想到在未来的十几天内,要把几十位酿酒大师全部拍完,时间紧迫,他恨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拔几根毫毛变出几个自己来,于是就有了他这张分身图。|郎酒庄园分身图
这次拍摄,对宁小刚来说也是一个认知更新之旅。很多年前,他也跑过许多酒厂,跑完了以后,对这些酒厂的认识有些固化。但是这次拍摄,让他发现很多酒厂在文化、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也有很多酒厂在文旅上面下很大的功夫,而且做出了优秀的成就。共同点就是所有的酒厂,在审美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之前,名酒企业同质化很严重,这次跑了之后,发现每个厂都在做自己的个性,比如文化的个性。科技的进步,越来越能显现厂和厂之间的差异化。”不止是照片,宁小刚还拍摄了酿酒大师的电影肖像。每位大师对准镜头一言不发,要持续足足五分钟。“只有沉默是真的。”
酿酒大师,作为工匠精神的灵魂,他们说得少做得多。当他们不说话的时候,想表达的全部情感都融在酒里面。他的沉默,他的神情,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很多酿酒大师都体现出来一点:他们在低头酿酒,抬头看时代。在酿酒上,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得非常紧密。”
|郎酒中国酿酒大师沈毅-沉默的五分钟
宁小刚直言,当这套片子展示出来的时候,和酿酒大师对视五分钟,已经走进了他的内心,自己的心里也已经留下这位大师的痕迹。这是一种企业精神、工匠灵魂的表达,是另外一种语言——耳朵听不见,但心听得到的语言。拍酿酒大师与酿酒工人,同为酒行业的人,对准的东西却不一样。酿酒大师要做一款酒,有的时候必须忘了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只有酒。甚至,他们还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比如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影响自己的味觉嗅觉;不要有情绪波动,在相对平静的时候,感觉才是敏锐的。|泸州老窖中国酿酒大师刘淼|洋河中国酿酒大师钟雨|山西汾酒中国酿酒大师王凤仙|迎驾贡酒中国酿酒大师项兴本|北京红星中国酿酒大师张坤|百威啤酒中国酿酒大师庞卫珍|会稽山中国酿酒大师傅祖康|青岛啤酒中国酿酒大师徐楠对他们来讲,一开始这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长期处于这个岗位上,难免生出几分热爱。这之后,就不全是工作了。他们在酒当中找到了喜怒哀乐,酒的酸甜苦辣和他们的人生相契合。于是,各个工种,都有跟酒的故事和起伏。“酿酒工人是质朴的,可能被生活摩擦,但没有受到太多社会的摩擦,内心保持了一块干净的地方。他们可以在酿酒的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酿造技术工党恩浩|汾阳工匠高风龙|品酒师李林|销售员武长宏虽然一个是酿酒大师,一个是酿酒工人,但在宁小刚的眼中,他们是平等的。很多大师向他表达,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自己一个人酿不成酒。种原粮的农民,以及工厂里的装卸工、酿酒工、包装工,所有的工人共同组成了一瓶酒。在酿酒大师的背后,有酿酒产业上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的一线劳动者。宁小刚在今年4月迷上了AI。
AI吞吃了他给予的关键词,造出了一片荒诞却同样梦幻的画面:机器人在麦田劳作,毕加索、玛丽莲·梦露访问长城……
|AI生成的玛丽莲·梦露游览长城
很多人面对不太了解的新生事物有点怯意,在已经熟悉、走惯了的一条路上,突然来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巨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会又好奇,又畏惧,还会抗拒。“但实际上,未来真正淘汰你的不是人,而是掌握了AI的人。”宁小刚和AI缔结联系是一刹那的事情。他先是看到了一张AI制作的纹身图,刷抖音的时候,也正好有一条是介绍AI作图的。他就下载了,但他自己说,下载的不是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生出来的图牛头不对马嘴。国外的朋友看到宁小刚吐槽的朋友圈,把他喂给AI的提示词,用国外的AI生成了一张图片,宁小刚的评价是“把我震撼到了,非常精彩”,然后暗下决心:今天我必须掌握这门技术。看宁小刚的AI作品,总会有些恍惚。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会让人分不清是拍摄还是生成的。宁小刚觉得,不要把它当成工具,而要把它当一个伙伴。AI能把已经开发出来的大脑能力成倍放大。人类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转化为能源,使世界文明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速度,超过之前的数千年。宁小刚说,AI是同样的意义。煤炭、石油都是地球变迁几十亿年逐渐形成的,自从人类有了互联网以后,每个人向互联网上传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都沉淀下来,变成了网上的能源,这两年被挖出来,变成了新的生产力。蒸汽机车刚出来的时候,有的人嘲讽,有的人不接受,觉得原来坐马车就很舒服,而蒸汽机车“吭吭吭吭”的,十分怪异,但是现在人已经离不开这些交通工具。“未来的人也会离不开AI,二十年之内,人会活在AI之中。”宁小刚的目光十分长远,“未来可能会把我的生活阅历、我的情感,转移到另外一种载体上,让意识永生。现在大脑承载我们的思想,未来可能是芯片来承载”。宁小刚8月19日会在山西新晋商国际酒庄举办一场个人展,展出50幅摄影作品,100幅AI作品。他热爱的东西,又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1962年生的宁小刚,现今定居北京,但是有时候闭上眼睛,他便在想象中回到总是飘云牵雾的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那是他的故乡。在那个白酒扎根的地方,饮酒、酿酒是他年少时就看惯的风景。“生活在那一片,总有些熏陶。”宁小刚的神情倏忽温柔。他的家庭环境里,除了自己,没有人搞艺术,父母都是公务员。宁小刚原来在师范学校当老师,后来也被调到教育行政部门做公务员。
宁小刚家里兄弟两个,哥哥不喝酒。而宁小刚自己,在29岁之前滴酒不沾。直到去云贵高原的农村挂职锻炼,他才开始喝酒。
2006年到2012年,他办了一本杂志,叫《酒尚VINOVOGUE》,经常邀请国内顶尖的摄影师来拍东西。宁小刚跟他们拍了一阵以后,觉得自己也可以拍了,就自己拍了,还省钱,就这么拍起来了,成了酒行业摄影师。谈到对土地的理解,宁小刚提到了安泰俄斯的故事。安泰俄斯是古代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巨人,他的力量源于大地,所以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就会有源源不绝的力量来助他打赢胜仗。当有人要打败他,就得让他双脚离地。酒的孕育和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与风土进行能量、营养、代谢等要素的调节与交换。所以,他在做摄影创作的时候,会把摄影的构想原点放进风土中去考量。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处理矛盾与冲突、和谐与统一关系。
去年1月,他在茅台镇拍了一张黑白大片。在任何时候去茅台镇,那里的山河总给他一种强烈的呼吸感,就像一个健康的人在入眠时均匀呼吸的感觉,伴随着胸膛的微微起伏。|风起云涌的茅台镇
他之前拍摄100个贺兰山东麓种葡萄的农民的肖像,都是在葡萄园里拍的。宁小刚把他们叫做葡萄的父亲母亲,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贺兰山东麓广袤荒地的开垦,没有如今的葡萄园。他们作为风土的象征,也是一种对风土的守望。那些农民把每瓶葡萄酒当做他们的孩子。那红色的葡萄酒,就是他们的心血。不同葡萄酒产区的工艺差不多,但是风土不可复制。茅台镇的一位老奶奶午饭后坐在大路边的一个半山腰平台上,闲看路人,被宁小刚留在了画面中。
茅台镇人靠山吃山,靠酒吃酒,这是一种生活风土。
一年365天,宁小刚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他是个空中飞人,也喜欢在飞机上拍照,他觉得那样很有一种看世界的质感。一个人在地上的时候,混进人堆里,忙碌与悠闲、理想与现实,焦虑与安宁、奔跑与躺平,各种电光火石、山呼海啸或阳光灿烂。但当飞到天上,往下一看,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他拍照,不重技巧,也不重器材。但是要拍的时候,对方得把自己给感动了,往往照片呈现的就是对方抓住自己的那一瞬间。“镜头后面的头比镜头前面的头重要。”他幽默地说道。|宁小刚
这是少有人知道的宁小刚,了解到这一切,我们才觉得:原来他与酒行业的渊源是这样深、这样早。
而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所定义——影像在酒文化中,呈现出的视觉力量。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宁小刚提供。)